赵无极《红色家园》,艺术理念巅峰之作!

赵无极(1920-2013)以中西融合的抽象绘画重构东方美学,开创“抒情抽象”流派,成为全球现代艺术里程碑。1985年,他应中国政府邀请回国讲学,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讲座,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影响深远。下面所隆重呈献的即是赵无极此次回杭州母校讲学期间所作的抽象油画作品《红色家园》。90×60 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赵无极《红色家园》

△赵无极《红色家园》局部-1

△赵无极《红色家园》局部-2

△赵无极《红色家园》局部-3

△赵无极《红色家园》局部-4

赵无极油画作品的命名逻辑。以编号为主(创作日期‌),占其作品80%以上,强调时间性与即兴性,弱化具象解读。文化符号为辅:少数作品以‌致敬对象‌(《向马蒂斯致敬》)、‌诗词意象‌(《风在起时》)或‌哲学概念‌(《无境》)命名,隐喻东西方文化对话。本作创作于赵无极唯一一次回国讲学的特殊时期,以及本作情感澎湃的红色主调,因此将其暂时命名为——《红色家园》

华人抽象大师赵无极凭借着其特殊的优美抽象线条与细腻的色彩表现,融会中西绘画,以出神入化的油画技巧,加之构筑超凡脱俗的中国画意境,凝聚出独树一帜且悠然旷远的「抒情抽象画」风格。作为东西文化艺术的桥梁者,赵无极在严谨的圆形笔触中和自由的方型笔法中,交替运用出更具画面感的诗意世界,浑厚且恣意流淌,在宇宙洪荒中熠熠发光,是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亦是最受全球艺术界肯定的绘画巨擘。

纵观古今艺术发展,能够创造一种经典风格的艺术家,往往足以名垂青史,跻身大师之林。而在功成名就之后,仍然勇于挑战自我,超越亲手树立的高度,则不但需要极大的天赋、勇气与毅力,更重要的,是超凡入圣的智慧,方能成就此百世流芳之功业。许多现代大师在步入盛年的时候,往往致力于创作重量级公共艺术作品,以垂范后世,成就人生与事业的压轴篇章,如马蒂斯设计法国旺斯玫瑰教堂、罗斯科为美国候斯顿教堂创作壁画,藤田嗣治设计和平圣母教堂等等,无不借助宗教主题,升华作品的精神力量。

赵无极的创作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早期的克利时期、甲骨文时期、狂草时期,以及成熟期的无境时期。五、六〇年代,赵无极凭借「甲骨文时期」(1954至1959年)与「狂草时期」(1959至1972年)作品,早已进入欧美各大重要博物馆与机构典藏,在战后艺术的黄金时期,成为最早备受国际推崇的亚洲大师。然而,不甘守成的艺术家始终坚持突破自我,在七〇年代以后,继续追求更大胆、更创新的作品,开启煌煌数十载的「无境时期」,成就从观念到形式都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风格,并在八〇年代再创高峰,奠定晚年至今的全球性崇高地位。个中转变之关键,在于艺术家饱历人生种种之后,手执现代艺术之钥,重启东方智慧之门,在绘画中体现宇宙之神性,触及人类文明之最高点。

与西方发展进程相近,五〇至七〇年代是战后亚洲艺术百家争鸣的二、三十年,无论是中国、日本、韩国抑或东南亚的前卫艺术家,此时都以进军欧美视为主要发展目标与成就。七、八〇年代开始,随着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相继崛起,中国大陆亦进入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整个亚洲的经济繁荣与开放程度一日千里,战后亚洲艺术家长达三十年的西行形势,自此出现巨大转向,回归亚洲、回归东方成为新的主流,当中又以在西方早已声名鼎定的赵无极的东归旅程最具象征意义。

1981年,赵无极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举行大型个展,这是他旅法三十多年以来,首次在法国顶尖博物馆举行个展,同时举行展览的,则是同样声誉极高的俄裔抽象大师德史岱尔,不仅标志着当时西方艺术界对于源出东方的赵无极的崇高致敬,亦为艺术家前三十年的西行事业划上一个完美分号。此后,赵无极积极展开了他东归旅程:大皇宫之后,赵无极紧接巡回展出于日本福冈市立美术馆、东京日本桥艺术画廊、福井县现代艺术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以及鎌仓现代艺术博物馆,然后是1982年由法国总领事馆主办及欧米茄公司赞助的香港艺术中心个展,以及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艺廊个展。1983年,赵无极在海峡两岸举行大展,先是台北历史博物馆,然后是北京中国美术馆及母校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前国立艺专)。1985年5月,赵无极更在浙江美院执教为期三周的艺术讲习班,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邀请海外大师前来执教之课程,当年该班学生由全国挑选,包括稍后成为湖北美院副院长尚扬,以及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等,对于八〇年代的大陆艺术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留下至今唯一的赵无极教学文献《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而《红色家园》则正诞生于艺术家此次历史性讲学期间。

随着人生观、宇宙观的改变,赵无极在创作时放开了霸悍无匹的力量,更惬意地徜徉于绘画之中,反而收获更逍遥的自由,以至于色彩和笔法亦随之变化:「无境时期」之初,艺术家在水墨的虚白世界中获得灵感,转化成七〇年代油画上的白色调子,经历长达十年的养精蓄锐,至八〇年代更焕发出丰富神彩:此时,艺术家重新踏足神州大地,久违了的江山风雨,再次滋养了他的身心,早年作品常见的铜绿与群青,至此融入了浪漫激情的红色调子。这一极富感染力的色彩,洋溢着热情和希望,更富含趋吉避祸的美好祝愿。画家离乡多年,为了在艺术之路上进一步探索,远赴重洋,在这个特殊时刻,他的内心是否在此时再现对故土家园中国红的诗意之美呢?‌中国红的诗意之美‌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意境之中。红色不仅仅是一种鲜艳的色彩,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蕴含着秦汉的古朴气息、唐宋的恢弘气派以及明清的深厚神韵,历经千年,依然令人为之倾倒‌。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生命力、激情与吉祥。赵无极幼年受传统书画熏陶,移居法国后仍通过色彩回溯东方文化基因。红色系列中,他借助红与黑的对比,既呼应水墨的“墨分五色”,又传递对故土的情感投射‌。红色系列暗含赵无极对中华文化的隐性回归。他晚年坦言:“我自中国走出,最终又走向中国。”其作品通过色彩符号(如中国红)与书写性笔触,实现西方抽象语言与东方意蕴的深度交融,成为跨文化艺术的典范‌。

《红色家园》以红色及黑色为主,加之少许赵无极各个时期都喜爱运用的色彩——蓝色。而红色与黑色的碰撞,在中国古典五行学说中,更意味着阴阳的平衡和融合,此作中双色或交融,或搏斗,相互映衬又各守一方,在这亘古不变的酝酿中,充盈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而这又何尝不是天地中万物运行的规律,赵无极以红色为主体的系列绘画主要创作于克利时期‌(1950-1954年),少量延伸至甲骨文时期早期(1950年代中期)‌,此后红色逐渐淡出其创作主线‌。而如此鲜艳的腥红出现在「无境时期」更是在市场上极为罕见。这股充满新鲜感的丰沛的能量在《红色家园》得以酣畅体现,画面浓烈磅礴之气势呼之欲出,艺术家以西方抽象表现技法重构一种新的审美可能,其韵如宋代美学—妙笔神功,其势如元代美学—雄浑恢宏,这幅作品以其浓烈的色彩和势如破竹的笔触成为当之无愧、可比肩重要馆藏级别的巨作。

画中腥红色调鲜明如火,揉杂几抹黑棕色笔迹,代表大地稳健之气,赵无极无意填满整幅画面,而选择将画面上端完全空出,以呼应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精神,隐约流露寂然空透的水墨意境。充满表现力的蓝色笔触如辽阔星云般勾勒出天空轮廓。狂笔乱舞,仿如万马奔腾,亦似雷轰电闪,爆炸般的抽象能量狂飙涌动,像从脉博中汩汩流出的血液,四溢冲撞麻木而紧绷的人心。赵无极的作品总涵盖、浓缩大自然的景象与时空,艺术家本人视此为大自然静默的召唤,如风的凝聚、如山川的汇流,赵无极用画笔演绎自然的风暴与宁静,并让它们款款降息,和谐共生。它拥有恣意纵横的东方意象、玄冥空幻的诗境,以及中国山水的内在意涵。

「尽管巴黎对我职业生涯的影响无可否认,随着创作日益成熟,我开始逐渐重新发现中国。我近来的画作从本质上呈现了这一点,我的中国文化背景就是我与生俱来的一部分」——赵无极。

《红色家园》代表着赵无极「无境时期」的经典特征。「无境时期」又称「成熟抽象时期」,是其艺术生涯的巅峰阶段,以‌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水墨意境融合‌为核心,形成以下标志性风格。虚实交融的空间哲学:通过油彩的透明层叠与留白,打破西方透视法则,营造无界的宇宙感。例如,此作上部似山水云雾又似星际尘埃。以流动的笔触与缥缈的色块,呈现烟雾缭绕的山径与星云般的漩涡,将中国山水画的虚实意境融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塑造出既混沌又和谐的宇宙图景‌。色彩上的情绪叙事‌:此作赭红、黑色和钴蓝为主,色彩如光晕般扩散,传递东方“气韵生动”的流动感。笔触的书法性表达‌:用刮刀、毛笔等工具制造‌飞白、皴擦‌效果,笔触兼具书写性与爆发力,呼应中国书法“骨法用笔”。例如,画中黑色区域如狂草般穿透色域,形成张力结构。亦使作品中具有水墨意趣。这一切,打破中西文化边界,成为二十世纪全球化艺术的典范。此时期作品屡创拍卖纪录(如《1985年6月至10月》以5.1亿港元成交)。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画中滴流技法的运用。黑凝墨分五色,金石裂痕溯至商周甲骨,暗藏道家玄牝之渊。白化计白当黑,以虚空呼吸禅宗空性,托起宇宙太虚。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黑白之间有无尽的灰,那是我的故土与异乡碰撞出的火星,也是宇宙诞生时的第一道光。」 这些黑白痕迹,最终超越了色彩本身,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困境与超越的永恒隐喻。油彩的物理性流动被赋予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成逻辑,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在此转化为东方哲学对「无常」的凝视。滴落、凝固的过程本身成为文化身份流动的隐喻——既非纯粹水墨,亦非典型油画,而是在物质裂变中重构跨文化美学的第三种语言。

此幅杰作正是赵无极将西方技艺与传统中国画之审美哲思熔铸一炉的典型代表,是艺术家先锋理念的集大成之作。《红色家园》具有赵无极1980年代的作品的主要特色:色彩的诗性、空间的玄境、笔触的书写性‌,将中国美学精神转化为世界性的抽象语言,标志着其艺术生涯的巅峰,也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提供了经典范式。此作将中国美学精神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深度融合,为赵无极艺术理念的巅峰之作!

 

附:赵无极1985年回国讲学核心内容

赵无极85讲习班是国美学术的历史丰碑。1985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史时刻,它孕育了八五新潮。1985年,赵无极应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回国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主要面向中国美术院校师生,其核心教学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 ‌艺术理念:中西融合的抽象语言‌。核心观点‌:强调‌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水墨意境的深层联结‌,主张“绘画应超越具象,以色彩与笔触传递精神能量”。实践示范‌:现场创作展示‌油彩薄涂、留白、书法性笔触‌,如通过层叠晕染表现“气韵生动”,以刮刀刮擦模拟山水画的“皴法”。

2.教学重点:破除程式化创作‌。批判僵化模式‌:反对当时国内美术教育中“苏派写实主义”的机械模仿,呼吁‌“从自然中感受节奏,而非复制表象”‌。创作自由引导‌:要求学生闭眼听音乐后即兴绘画,打破思维定式,探索‌直觉与情感驱动的抽象表达‌。

3. ‌文化对话:东方美学的现代转化‌。‌哲学根基‌:解读老庄思想与抽象艺术的关系,提出‌“虚空即存在”‌,以画面留白隐喻道家“无中生有”的宇宙观。技术嫁接‌:示范将水墨的“湿笔渲染”融入油画,如用松节油稀释油彩制造水墨氤氲效果,实现‌“油彩如墨,西画载东方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赵无极《红色家园》,艺术理念巅峰之作!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