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岩作品《陕北高秋》,精品佳构

钱松喦(1899~1985)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深具影响力的大师。曾担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是江苏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钱松喦在六十岁后壮游祖国名山大川后锐意探索,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巧妙把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出炽热的创作情怀,一批惊世骇俗之佳作跃然纸上,名震中外。下面从庋藏多年钱氏数百件画作中甄选诚献钱松岩精品佳构《陕北高秋》,以飨藏家。 69×45cm。非专业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钱松岩作品《陕北高秋》 69×45cm

△钱松岩作品《陕北高秋》局部-1

△钱松岩作品《陕北高秋》局部-2

△钱松岩作品《陕北高秋》局部-3

△钱松岩作品《陕北高秋》局部-4

【题识】陕北高秋。 一九六0年秋行旅陕北自长安至延安途径黄土高原纵目四顾此情此景迄今未忘不能不记之以图。钱松嵒并誌。

【钤印】钱(朱)、松岩(白)、大好河山(白)

1960年9月15日,在中共江苏省委支持下,钱松嵒参加了傅抱石率领的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离开南京,历时三个月,形程二万三千里,相续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写生工作团浏览名山大川,参观工矿企业,瞻仰革命纪念地,创作新作品,成为中国绘画界1950年以来极为轰动的大事。

以傅抱石、钱松岩为首,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中坚的「新金陵画派」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代表了当时江苏地域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水准。钱松岩独创的「黄土皴」为山水画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钱松岩山水画的章法布局稳实巧变,他擅长运用「特写式」和「全景式」构图表现祖国大好河山,其山水画作品水墨与重彩结合使用,笔墨浑厚沉着,彰显崇高的意境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钱松嵒擅长主题性创作,多做真实之景,创作之时善于取舍。此幅《陕北高秋》运用「特写式」构图描绘了黄土高原的雄伟景色,线条古朴中带有强劲之感,重色重墨又能浑然一体,是他创高又一高峰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主景山石用湿笔皴擦点染,乘湿完成,墨气涌动,酣畅淋漓,一切显得那么情趣盎然。全图用笔潇洒率性,信手涂抹,灵动非凡,疏密有致。在运用色彩上更大胆突破、绚丽明艳、五彩斑斓、令人振奋,过目难以忘怀。

鲜艳的红色巧妙地将红色纳入到山水画创作之中,从而使山水画也具有革命的意义。钱松嵒在整幅画作之中利用现实之景塑造理想情绪,利用绘画语言展现叙事情节,使稳定感与崇高感充满画面,无不使人肃然起敬。

淡墨表现远景之外,山体在线条表现手法上用纵向线条形象描绘黄土高原的黄土积沉、土层深厚、土质酥松的地貌形态。山脚下的房屋形态,用笔清晰,极具写生意味,描摹了画家眼中的黄土高原的生活景象。

另外,钱松嵒的山水画还得益于他的书法艺术,他早年学书从石鼓文入手,继之学《华山庙碑》、《张迁碑》等,打下了雄厚的书法基础,进而习楷书,他画中流露出的用笔涩而不滑,浑而不腻,全得力于他的书法。其雄厚的书法功力造就了古朴厚茂、雄健苍润的独特笔墨。这件《陕北高秋》就是最好的例证。书风与画风完美结合,相映成趣,是为精品佳构。

钱松岩革命圣地作品感情内蕴、含蓄典雅而不外露,将爱革命圣地与对祖国的热爱赋予画作, 意境深沉而广阔。其作品具有深厚的笔墨语言功夫,驾驭题材的能力与现实希冀完美结合,使传统题画形式在新的画面中恰到好处,并精于诗书画印的组合。右下钤印「大好河山」反映时代精神和主流意识。

由题识可知,1960年的陕北之行钱松岩一直难于忘怀。本幅《陕北高秋》是钱松喦在写生途中根据黄土高原的景色,后来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完成的作品,弘扬了社会主义建设,歌颂了革命老区人民的光辉形象与奋发图强的精神。必将与钱松喦创作的《红岩》一样,成为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经典之作!

这样的经典作品,已经成为那个年代、那段特殊历史的永恒记忆。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精品佳作,是时代政治和绘画艺术完美统一的红色经典。看着这幅画,就像面对着历史,绘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近年来红色题材藏品价值逐渐走高,其未来升值空间无可限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钱松岩作品《陕北高秋》,精品佳构

赞 (12)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