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幸福渠》,经典再现!

2010年11月,在北京秋季拍卖会上,由刘文西主要执笔,署名秦文美,集体创作的红色领袖题材作品《幸福渠》,以4592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当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亦是迄今为止刘文西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甄选谨献刘文西独自创作完成的经典巨制《幸福渠》,以飨藏家。设色纸本。230×192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刘文西《幸福渠》

△刘文西《幸福渠》局部-1

△刘文西《幸福渠》局部-2

△刘文西《幸福渠》局部-3

△刘文西《幸福渠》局部-4

△刘文西《幸福渠》局部-5

△刘文西《幸福渠》局部-6

△刘文西《幸福渠》局部-7

△刘文西《幸福渠》局部-8

红色题材画作,主要是指1949年至1976年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民拿起画笔为社会服务,催变了中国绘画已传承千年的相对固定的模式,创立出全新的笔墨风格、构图形式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情趣,使“新中国红色绘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期间,继续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枣园内的小礼堂北有一条当年当地群众和部队战士及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共同修建的水渠,取名”幸福渠”。水渠尽管不长,却是大生产运动和延安精神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宣扬主题思想,“幸福渠”的名号也开始在全国播散开来。

《幸福渠》为文革期间展览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1974全国美展代表之作。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延安枣园居住期间,领导全党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此作一经面世,便广为流传,红极一时,成为美展的代表作品,累计发行数量无法估算。

1974年,陕西省文化局委托当时的美术创作组集体创作,刘文西为主笔。秦是陕西 ,文是文化局,美就是美术创作组。陕西文化局领导下的美术创作组。所以对这个集体取了个名字叫秦文美。《幸福渠》是一幅工笔画,用笔精细,用色层层渲染,绘画工序多,创作要求高,画幅超过4平方米,独自创作完成这样一幅大作难度不小。在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的领导下,刘文西组织了高民生、王西京等画家共同参与创作。

在创作《幸福渠》前,刘文西曾数次走进枣园,画了大量的速写和素描。最初他画了6幅小构图,草图为毛泽东和延安老百姓一起等待渠道开闸放水的场景。为了让画面具有动态感,刘文西再次调整草图,最后选择毛泽东在幸福渠水流过时跟着老乡、水流走的场景,这样画面就呈现了无限的动态感。在创作过程中,刘文西要求创作组成员对画面中每个人的动态乃至一草一木,都要深思熟虑之后再下笔。经过数月的努力,国画《幸福渠》问世,并在1974年全国美展上引起强烈反响。

《幸福渠》画幅中有40余人,毛泽东的形象位于画面中央,他身穿粗布军装,面带微笑,手上夹着一支烟,泰然自若地行走着。他身旁的一位陕北老人和八路军战士各自拿着劳动工具,在构图上互映互衬。在画作中,有一位皮肤黝黑,头扎白毛巾,腰系红腰带的汉子,他体现出陕北人的典型装束和勤劳质朴的特质。老人旁边的女子身穿花布衣裳,显得十分喜庆,面部红润,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气息,就像黄土高原上盛开的山丹丹花一样美丽。画面中欢快的秧歌队伍中,一位身穿粉色上衣、绿色裤裙的小姑娘,手中挥舞着火红的绸缎,后面的男孩敲响了金灿灿的铜锣,队伍后面的人们吹起唢呐,整个画面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幸福渠通水时锣鼓喧天的喜庆气氛。如此内容丰富之极的画面,主次分明,远近参差,疏密有秩,设色和谐,让人叹为观止。

考虑到水墨画过于淡雅,在表现喜庆的氛围上稍有不足,于是刘文西选择采用工笔重彩创作这幅作品。最终画作色彩绚丽,极具装饰美感。画作中,大面积的粉色桃花和远处盛开的白色梨花,让整个画面显得艳丽而不失雅致。

渠水最初流淌的那一瞬间就是最幸福的时刻,刘文西抓住这一刹那的情景,画出了手捧流过的水,满脸洋溢着笑容的陕北老汉。要给毛泽东献花的姑娘脸上洋溢的欢快表情,让整个画面充满和谐感、幸福美。画作下方占据重要位置的水渠中,渠水奔涌向前并溅起欢快跃动的水花,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产生的磅礴力量。庆祝队伍中高举的两面红旗更体现着延安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枣园—这个如同它美丽的名字一样的地方,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曾经像北斗星那样照耀着中国,走进枣园,一条横穿而过的渠水格外醒目地出现在眼前!当时枣园作为中央书记处的所在地,住进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身穿灰粗布军装的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谈话风趣幽默、喜欢抽烟吃红烧肉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1943年秋季到1947年春天,在这里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有谁知道,居住在枣园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曾经在紧张的战事之外,多少次带头与军民联手修渠引水,挥汗如雨?多少次同村里的老百姓共度节日,互致祝福?多少次来到枣园的庭院里闲庭信步,观月赏花?也许,那种战争后方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今人无论如何都是难以体会得到的!

1940年,中央机关、警备团和当地群众一起,在枣园川修了一条长达6公里的水渠,把将近150公顷靠天吃饭的川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枣园川里的老百姓从此丰衣足食了,深深地感到了共产党、毛主席送来了的福祉,由衷地把它叫做“幸福渠”。 渠北起裴庄,南至枣园,全长6公里,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可灌溉枣园周围5个村庄94公顷土地。八十余年已经过去,幸福渠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仍然象乳汁一样汨汨地流淌着,浇灌着枣园这片幸福的土地。

《幸福渠》足以反映其在新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它所昭示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这张画在文革中的历史地位,仅次于《毛主席去安源》,简直可以称作文革后期的《毛主席去安源》。今有幸首度释出由刘文西独自创作完成的经典巨制《幸福渠》,识者当宝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刘文西《幸福渠》,经典再现!

赞 (1)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