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绝合璧——李可染刘炳森《书画中堂》

近现代绘画大家徐悲鸿、刘海粟、黄胄等人都有画牛的作品,而以李可染画牛作品独多,成为他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炳森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隶书和楷书方面,他在书法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被誉为“刘体隶书”的开创者。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李可染刘炳森《书画中堂》一套,以飨藏家。画心:101×57cm;137×34cm×2。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李可染刘炳森《书画中堂》

△画心:101×57cm

题识:可染。钤印:可染(白文)。

自题诗堂:牛牛牛,春夏秋冬汗水流。泥湿透,田野绿油油。身何索?五谷给人留。可染题。钤印:可染(白文)。

释文: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题识:刘炳森。钤印:炳森书画(白文)。

李可染(1907-1989),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李可染画牛,遥承唐宋绘画传统,在题材方面大体不出前人范围,但不是临仿前人,而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直接观察与感受。他的作品多为牧童与牛,也画群牛如《四牛图》《五牛图》乃至《十牛图》。而如本幅这样的十二头牛比较少见。

李可染后期画牛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环境氛围的描绘,表现出山水画大家纵放自如的高明。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写意笔墨比之早年的放逸潇洒更自由不羁,沉着痛快。作为背景的山川、树木、秋风霜叶,有的是层峦叠嶂,有的是老木参天,有的是千年古松——本是山水画中的点睛之笔,出现在牛与牧童画面上,便有了别一番精彩。

《浓荫牧牛》背景以粗笔焦墨写两棵古松,枝干以金石笔法写就,自画面中上部拔地而起虬曲向上,曲折穿插,加强了纵向的方向感。浓荫密而不乱,层次丰富,黑中透亮。苍劲虬曲,元气淋漓。画家以凝练的笔法,随心所至,干湿浓淡,各得其所,于朴拙中彰显物象内在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画中牛儿或卧,或立,或低首,或回眸,姿态各异,又互有呼应,接衔相连。作者以淡墨或浓墨勾勒晕染出牛的躯干和形体,用浓墨点画出眼睛和蹄子,虽貌似笨拙,但是宁拙毋巧,牛的憨厚可靠之性表露无遗,又与画上自题诗堂相得益彰,均有一股质朴之气,当中深含古拙意味。画三牧童悠然休憩:一牧童站立弄短笛,二牧童一俯一坐牛背之上,相与攀谈。敦厚勤劳的耕牛与天真活泼的牧童,相映成趣,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在人们心目中,李可染笔下的牛,已经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的永恒象征。

技法上看,线条变成“积点而成的线”,牛的身体用结实的墨块结构,显然摆脱了传统样式,而表达出一种简练的现代感。这种造型似乎是李可染对于西画的借鉴,却以中国的毛笔和个人的线条减弱了外来的陌生感,将之变为中国画的元素,和谐融入画面。对牛数十年的爱,反复描摹,让李可染此时落笔落墨顺畅不滞,写形造意信手拈来,布置诸物更见自在之功。

刘炳森(1937-2005),字树庵,号海村。天津武清县人。自幼刻苦临帖,曾得到何二水、郑涌先、宁斧成等名家指点,书艺大进。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也多次代表国家出访展览,交流书艺。

刘炳森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书法天赋,他的隶书以端庄匀净、厚重满溢著称,既凝厚稳健又俊逸潇洒,自成一家‌。刘炳森的书法风格独特,他的隶书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个人的创造性,用现代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形成了独特的刘体隶书。他的楷书则宗法颜真卿,凝重稳健,尤其擅长写碑‌。此外,刘炳森还擅长行草,其作品用笔潇洒、结字准确‌。

刘炳森的隶书在当代书法界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他被广泛认为是当代隶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享有“当代隶书第一”的美誉‌。李可染画牛,刘炳森隶书,都成为时代的印迹,深深镌刻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二人作品首次合璧释出为目前市场仅见。另外,从李可染已面世的作品来看,古松、群牛、牧童及大笔涂抹的蓝色天空的构图更为目前市场仅见孤例。识者当重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双绝合璧——李可染刘炳森《书画中堂》

赞 (2)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