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采桑图》赏析

六十年代初石鲁先生率美协陕西南部的安康地区进行写生后,将此活动取名为“桑蚕行”。

《采桑图》创作于1965年,其后一直不断修改,直至1972年最终完成并题跋。在《采桑图》之前,石鲁已以《转战陕北》(1959年)等大幅革命历史画名扬画坛。《采桑图》的创作源于1965年初,石鲁同赵望云、何海霞、李梓盛组成一个小组,由其亲自带队到陕西安康朝天河深入生活的写生创作。安康是陕西的一个蚕乡,养蚕十分普遍,因此石鲁在当地就已绘画了多幅养蚕题材的绘画作品,如《桑山速写》等。回到西安后,石鲁便开始着手进行《采桑图》的绘画。

石鲁《采桑图》

△石鲁《采桑图》66.3×51.2cm

题识:蚕女龄乔桑,昔有王孙笑粉装。罗素有情天降福,谁家不秘螺祖王。衣无神彩食无鱼,永世裔裔挂麻桑。可笑棉虫无飞翅,白女敢上桑颠上。俯视人寰何所有,不似当(年)楚霸王。上天有路唯蛾素,画者因之写云■。石鲁写朝天河畔之云婆,小名安蛾,为女之姑家也。

△石鲁《采桑图》

△石鲁《采桑图》局部

《采桑图》表现了一位身着青衣花裤的少女,侧身倚坐在桑枝旁专心采摘桑叶的情景。密密铺排的桑叶用没骨法画成,笔意粗放。其间绘有多方形状各异的印章,与桑叶桑枝的角度配合的严丝合缝。这些点缀在青绿色调画面中的点点朱红,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幅画作充满了清新明快的田野气氛,是石鲁绘画中田园题材的代表之作。

原本打算回到西安后绘画一组有关蚕乡之行的组画的石鲁,在创作《采桑图》之后不久的1965年秋天,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不得不住院治疗,停止了艺术创作。紧接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又使石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仅关入牛棚,精神病复发,而且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绘画创作不得已中断。直到七十年代,石鲁得以回家养病后,身体才逐渐恢复,又能重拾画笔开始创作。《采桑图》的修改及题跋,也是在这一期间进行的。这一时期也是石鲁后期艺术风格形成确立的时间。

《采桑图》是石鲁在患病及文革之前创作的最后一批绘画作品。可以说,这幅起笔于1965年、止笔于1972年的画作,见证了石鲁人生经历及艺术生涯的大起大落,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采桑图》的创作、修改及题跋的整个过程,也反映了新中国美术曲折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其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画幅本身,更在于饱含深意的画幅之外!

石鲁其它《采桑图》

△石鲁《采桑图》58.5×53.8cm

石鲁在后期的人物画减少了写实性的因素,而增加了表现性的内容,从这幅《采桑图》(见上图)颇可见之。画面采取了一种缺乏深度空间的,平面式的构图,劳作的人物处于视觉中心,被众多植物环绕其中。人物运用了高更式的平涂来进行塑造,几乎呈现出一种单薄的剪影式的形象,色彩之中又有星星点点的留白,显示出衣纹的转折,以及光效应。人物周围的植物层层迭迭,刻画细密,画家运用了类似于工艺美术的纹饰装饰手法,与人物形成工致与粗放的鲜明对比。这幅画的造型手法独特,融合了装饰性与写实性,既有精心设计的布局,又有随意书写的乐趣,在20世纪后期的人物画中极为少见。

△石鲁《采桑图》

△石鲁《采桑图》65×50.2cm

石鲁《陕西桑山速写》

△石鲁《陕西桑山速写》

以上内容《石鲁《采桑图》赏析》由名人字画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石鲁《采桑图》赏析

赞 (2)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