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定价规则有哪些

对于许多行业外的人来说,艺术品的价格一直颇具神秘色彩;那些看起来不过如此的“物品”竟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确让人不明就里。实际上,尽管其价值产生的逻辑与其他行业有很多不同,但艺术品的定价仍然不能挑战、颠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应该在交易中定价,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买卖,就没有真正可信的市场价;如果没有经过真实的交易,充其量叫做“估价”。什么是“真实的交易”?就是基于真实需求、公开市场产生的交易——所以我们经常说,市场经济是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

画金鱼第一人吴作人作品,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本站藏品】

然而,中国当下的艺术市场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因此所谓的“艺术市场”其实有两个含义:一是以艺术行业内部自圆的逻辑支撑的圈子市场,二是艺术与其他产业跨界,我们称之为“艺术产业”的产业化市场。只有后者是朝向市场经济的,但却不具备圈子市场的价值判断、定价话语权。

因此在目前的艺术市场生态中,艺术品“定价”还是基于一种“潜规则”,也就是说艺术品并不在公开市场平台定价,而是依靠一些行业规则来生成价格。目前的艺术品定价规则,主要有三种:

第一、艺术家定价;

第二、专家定价;

第三、拍卖行定价。

艺术家定价是一种人为定价,一件艺术品最初的价格是由艺术家自己报出来的;画廊根据艺术家的报价,议价之后就产生了“市场价”。艺术家本身是创作者,对于艺术市场的了解极其有限,他们的定价依据是横向比较——参考他的老师、同学以及他的同年龄段艺术家价格来产生自己的价格——这是很不严谨、很难令人信服的。

吴作人国画《天高地远》,6尺【本站藏品】

专家定价也是一种人为定价,是艺术家定价的升级版。这种定价模式的过程是:聘请多位艺术行业内的专家组成评估委员会,由专家根据艺术家的展览信息、作品质量估价,然后将所有专家的定价进行加权后产生最终定价。这种专家投票的定价模式看起来科学,实际上仍然缺乏公信力。首先,参与专家大多数是评论家、策展人、美术学院教授等学术型专家,这些专家不具备资产评估的经验和资质;其次专家收费估价,有利益牵连,其公信力很弱。

清末海派大师吴昌硕力作《黄金果》,6尺【本站藏品】

拍卖定价是目前主流的艺术品定价模式,我们上网查到的艺术品价格,基本上都是拍卖价格。很多所谓的艺术品价格指数采集的数据来源,就是拍卖价格。拍卖定价相较于前两种人为定价模式,总算是带有“市场定价”的基因了。不过,拍卖定价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定价。究其原因,首先拍卖市场是二级市场,是对特殊的、无法定价的资产进行买卖的市场,其产生的价格带有特殊性,不能作为“定价”依据,不具有普遍意义。艺术市场将拍卖价格作为“定价”依据,甚至是将拍卖价格的变动看成市场风向标,是不能服众的。我们经常听说,艺术家最怕“流拍”——流拍在其他行业里只不过意味着本次交易未成功,而在艺术品行业里则意味着定价出了问题。

傅抱石作品《高士图》,人物画精品【本站藏品】

从趋势来看,艺术市场必然要从圈子市场走向公开市场、产业市场,因此未来艺术品的定价必然会融入市场经济的价值观:规范化、公开透明、公正真实。2016年1月原文化部发布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要求艺术品经营机构不得伪造信息,实际上是逼迫机构在法律层面上给出最真实的价格。然而即使机构愿意给出“底价”,但底价仍然不是科学的定价。未来艺术产业将会置于有监管的公开市场之中,艺术家的市场信息全部真实披露,交易次数、价格变动、拍卖价格、拍卖次数、专家估价、互联网询价、文交市场实时交易价格变动等一切跟价格相关的数据,通过公开市场的反复交易产生“实时价格”,就是此刻的“定价”。

傅抱石《泛舟图》,金刚坡时期代表作【本站藏品】

此外,即使在圈子市场中,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对称、透明也将彻底改变今天的定价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艺术家的价格信息、市场评价、行业内的信息都是可以获得的,如果把艺术家作为一个尽调对象,相信大家都能够获得远超过画廊和拍卖行所提供的价格信息,而实际上迄今为止很多初入门的购买者都给自己安排了必要的学习进行行业调查,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品的经营方要求附加强有力的风控条款,比如退换作品、担保措施、远期收购协议等,倒逼经营者给出真实的价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艺术品的定价规则有哪些

赞 (1)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