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丈二钜制

刘海粟与张大千是我国泼彩山水画史上声名显赫、影响最大的两位画家。刘海粟先生在泼墨泼彩中,除了取法中国古人,也吸收了后印象派代表塞尚、梵高,以及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等西方现代艺术家的绘画元素,结合了中国水墨浅绛、泼墨等传统技法之后,融会贯通,形成独创的泼墨泼彩风格。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甄选诚献刘海粟丈二泼墨泼彩巨制《黄山山上万峰奇》,以飨藏家。145×360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局部-1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局部-2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局部-3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局部-4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局部-5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局部-6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局部-7

【题识】黄山山上万峰奇,一片孤云千树低。一九八三年,刘海粟。年方八八岁。钤印:刘海粟印(白)、艺海堂(白)

刘海粟从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开始泼墨泼彩的创作,直至去世,前后共延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在刘海粟的艺术世界里,泼彩画,特别是其晚年的泼彩画,恣意霸悍,雄奇开张,是其最为精彩、最富盛誉的一种艺术形式。刘海粟晚年的泼墨泼彩绘画,多从写生中得来,他一生最爱黄山,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1918年至1988年70年间,刘海粟十上黄山,耄耋之年犹登临天都峰写生,故传世山水架构多出于对黄山的描绘。

刘海粟十上黄山依次是:1918年、1920年、1935年、1936年、1940年、1954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8年。此幅作品《黄山山上万峰奇》是先生1983年创作的重要作品,堪称这一时期泼彩山水的代表作。尺幅巨大,纵一米四五,横三米六。站在画面前,让人有一种千古江山,气吞万里之势。此时海翁年方八十八。正是绘画经验最丰富之时。作品自下而上,层层推进。画的下部表现了山的近景,大面积使用了特具个性的亮蓝绿色,山峰用淡墨稍稍勾勒轮廓,然后大胆泼墨,浩茫汹涌,云雾氤氲,韵味十足,几次泼墨交迭画面层次分明,互相渗透。

在山谷背阴之处,墨色加重,形成浓淡、干湿、虚实等多方面对比,表现了黄山多变的意境。前景松石用焦墨铁线勾出,笔笔中锋,傲岸多姿,强调「骨法用笔」,景物交代具体,画面的云雾既是描绘的主体,也是画面的亮点所在,画家在此使用了传统书画特有的「飞白」方法,给画面留出了亮丽轻盈的空间关系,空灵而富有变化,作品用线用墨,完全不失传统风味。远景采用了逐渐虚化的方法,淡墨晕染,烟雾迷漾,给人以云天浑茫、山势高耸、笔墨交融的独特效果。

刘海粟的泼彩法与张大千的泼彩不同,大千以青绿水墨为基调。刘海粟则善于在恣意泼洒的青、红、蓝、白等色彩的强烈对比中追求和谐,此幅《黄山山上万峰奇》正可为证。画幅中各种色彩交相融合,在强烈的视觉张力中突现审美对象的独特魅力。如果说张大千的「泼彩」就画面效果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确有惊人的貌合之处,那么刘海粟的泼彩则是从中国传统的没骨法中抽出了中国色彩法「随类赋彩」的原则,与西方后期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的用色和造型原则作了有机的融合。

这幅巨幅《黄山山上万峰奇》表现的主题无外乎黄山峰、黄山云、黄山松,但三者的表现手法迥异。下方黄山云松采用写实手法,以粗细不均的线条勾勒表现黄山云松松针、松枝和松杆的细部,我们在刘海粟50年代的黄山写生稿里能清晰地见到这样的笔墨,晚年刘海粟沿续了这样的笔墨,于是我们在这幅黄山作品里看到了完美的黄山云松:丰茂、挺拔、遒劲和婀娜多姿。

中上方表现的是黄山云和峰,采用的是泼彩写意,除了层层峰峦中点缀的云松,我们看不到线条,而是泼!泼墨泼彩,云掩峰,峰现云,潇洒纵横,浑然天成。刘海粟是油画大师,对色彩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蓝色、绿色、朱红和白色是这幅画的主色调,蔓延整个画面,而其他色彩的糅合、搭配更是丰富细腻到极至,色彩与色彩之间明明暗暗,虚虚实实,营造出黄山奇幻的天姿,如银泻地淋漓尽致的展现出画家心中的激情和对黄山的无限钟爱之情。

整幅作品大量泼染的蓝绿色彩,更增加了作品的亮丽,成为画家风格成熟期标志性的颜色。同时着重渲染黄山奇诡变幻的色调、云烟的聚散升落和浓淡远近,参借了油画的部分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强调主观表现的创作原则。这幅作品书写的不仅仅是黄山具体而微的一处风景,而是表现一种特殊的「黄山」精神,有一种交响乐般的壮美效果。刘海粟笔下的黄山堪称黄山绘画史上的经典巨作之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刘海粟《黄山山上万峰奇》,丈二钜制

赞 (14)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