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新貌 丹青史诗——宋文治《扬子江畔》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强调绘画要为政治服务,为工人、农民服务。当时的文艺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画家尝试用中国画直接表现工业题材,促使传统山水画与工业景观产生创造性融合。宋文治作为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其《扬子江畔》正是这种艺术探索的典范。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宋文治钜制《扬子江畔》,以飨藏家。145×360 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宋文治《扬子江畔》

△宋文治《扬子江畔》局部-1

△宋文治《扬子江畔》局部-2

△宋文治《扬子江畔》局部-3

△宋文治《扬子江畔》局部-4

△宋文治《扬子江畔》局部-5

题识:扬子江畔。一九七三年六月写于南京石油化工厂。文治。钤印:娄江文治、江山如此多娇。

宋文治 (1919~1999),笔名宋灏。江苏省太仓人。师从张石园学习“四王”,又拜吴湖帆为师学习宋元技法,并向陆俨少、朱屺瞻请益打下深厚的传统功底。山水画创作受到傅抱石、李可染等作品影响,博取众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历任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国画院副院长等职。

自建国以来,中国画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其中一种尤为特别的画风就是“新山水画”。新山水画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十年代,在国家艺术政策推动下应运而生‌。六七十年代,新山水画逐渐形成规模和影响力‌。以“为祖国河山立传”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场景和民族精神‌,并通过实地写生增强作品的现场感和时代性‌。

新山水画中的「山河新貌」与时代精神——政治美学的视觉编码。

七三年江苏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工业学大庆主题创作,宋文治被指派描绘南京石化(时为中国最大炼油基地)。在政治主题约束下,宋文治通过传统笔墨的隐性转化,实现了艺术突破。此作以南京栖霞山麓长江岸线为背景,将机械设备、码头巨轮、输电铁塔等现代工业符号融入传统山水长卷,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视觉辩证法。《扬子江畔》创作于一九七三年六月,正值“工业学大庆”运动高潮,画面中的工业元素,直接呼应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政治口号。这幅作品以反映山河新貌的工业景观与传统山水意境相融合,既承载了特定时代的政治诉求,又展现了画家在艺术夹缝中的创新智慧。

本作即符合「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题材要求,又通过留白(如江面)、披麻皴、题款位置等细节保留文人画基因。宋文治们以笔墨为桥梁,在‌「歌颂」与「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缔造了独一无二的美学样本。今日重读这些作品,恰似打开一部‌视觉化的社会变革档案‌——钢铁与水墨碰撞的火花,依然照亮着艺术与时代关系的思考之路。

南京石化靠近南京的栖霞山,栖霞山的枫叶、红叶很出名,「秋栖霞」,是南京重要的一景。红叶以密集夸张的形式呈现,营造出浓郁秋意和装饰性美感,但与现实中栖霞山的枫叶分布相比,画家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在作品中,宋文治将工业题材与自然山水结合,栖霞红叶与红色屋顶通过艺术手法的创新实现了视觉统一,既呼应时代主题,又延续了新金陵画派对传统笔墨的现代转化。

红色屋顶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符号体系,象征吉祥与繁荣。在工业题材中注入传统寓意,形成新旧文化精神的共生。其平涂朱砂的技法与传统界画结合,既延续民俗审美,又赋予工业建筑以文化温度。红色在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常承载政治象征(如革命记忆、集体主义)。屋顶的赤色与近景栖霞红叶共同构成暖色调体系,暗含对时代精神的礼赞。通过色彩统一性,将自然景观与工业文明整合为视觉整体,隐喻社会主义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作品以江南山水为基底,融入工业建设场景,既延续新金陵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宗旨,又以清新雅致的江南气质区别于同期其他地域流派。在特殊环境下,宋文治通过描绘“壮丽山河”,巧妙维系传统山水画的笔墨传承,使该作成为特殊历史时期艺术存续的见证。作为宋文治中年变法期代表作,兼具早期疏秀风格与后期泼彩探索的过渡性特征。与傅抱石、钱松喦等共同奠定新金陵画派在全国的影响力,推动二十世纪山水画从传统意境向现实关怀转型。

《扬子江畔》不仅是宋文治先生个人艺术生涯的里程碑,更浓缩了新金陵画派在政治与艺术夹缝中的创新智慧,为工业景观入画提供了范式,成为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不可绕过的经典。整幅作品采用横向全景式构图,山水交融,‌建筑布局精巧‌,色彩运用独到,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整幅作品‌意境深远‌,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宋文治在山水画领域的卓越成就。此作既承载时代重量,又流淌着千年笔意;既包含对「山河新貌」的熔铸,又完成传统笔墨的现代淬炼;即是新中国工业题材山水画的典范之作!又是艺术夹缝中镌刻民族精神图腾的丹青史诗!

此作让人体味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作者的心声,产生强烈的共鸣。《扬子江畔》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宣传画,它以艺术家的敏锐与坚守,在时代洪流中为传统山水画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今天重审此作,不仅能窥见特殊历史时期美术的复杂性,更能体会宋文治“借古开今”的智慧——‌真正的丹青史诗,终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扬子江畔》已有多个版本面世,此钜制为首度释出,识者当宝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山河新貌 丹青史诗——宋文治《扬子江畔》

赞 (1)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