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作品《洪荒风雪》赏析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黄胄向以擅长创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主体性作品著称,此类作品不少被陈列于国家重要政务场合或以国礼赠送外国首脑,《洪荒风雪》即为除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悬挂的巨幅画作之外尺幅最大的一幅,在2004年荣宝春季拍卖会上曾以55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原由黄胄夫人郑闻慧女士提供,郑闻慧女士认为《洪荒风雪》是黄胄难得的精品,最好能够由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黄胄 1964年作 洪荒风雪

《洪荒风雪》能保存至今颇为不易。据郑闻慧女士记述:“黄胄1955年完成了他在参加青藏公路通车典礼中所见的题材《柴达木的风雪》,并以此作品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但是他一直感到自己在那幅作品中还有不少可以改进之处,于是在1964年决定再进行一次创作,并将这幅主题画改名为《洪荒风雪》。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又去了湖南参加“四清”社教活动,真正完成这幅作品时,已经开始‘文革’了。因此这幅作品一直没有和公众见过面。因为是他放入了丈二疋的宣纸中才得以幸免‘文革’的劫难。”

《洪荒风雪》的构思得之于画家在青藏公路行程中的切身感受,当时他和同伴们在大戈壁滩艰难跋涉一个星期,不见人烟,突然,远处传来驼铃声,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一队地质队员迎面而来,这个意外惊喜令人永生难忘,从而有了画作的基调。很多年后他依然时常回忆起这个瞬间:“我敢于画画,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如画《洪荒风雪》,是在格尔木看见上百个地质勘查队员,在那样广阔的大地上艰苦劳动,我激动得不得了。”

本幅以仰视角度突出表现了几个地质队员骑着高大的骆驼行进在风雪弥漫的荒原上的情景,构图饱满,色彩丰厚,在浑莽的视觉中蕴含着一种张力和戏剧效果,相较于1955年的作品更为苍茫深远,风雪气氛的营造和空间感的处理更有意味,整幅传达出一种渺然壮观的格调,皆为画家植根于青海柴达木盆地早年经历的大漠情节所致。人物以彩墨速写,用笔恣肆、奔放,有强烈的民俗特征,在风雪中弹琴唱歌,呈现出激昂乐观的精神状态,骆驼亦为画面主角,其皮毛的质感刻画细腻,棕色的浑厚身躯成为白色酷寒中的一道风景线,此幅和1955年的同题材作品是黄冑骆驼题材的缘起,后来骆驼屡屡出现在他笔下,成为一种坚忍力量的象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黄胄作品《洪荒风雪》赏析

赞 (47)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