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的绘画丨西藏往事

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从而一跃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

当时的陈丹青,作为78届研究生班一员,因为躲避创作中同行和领导的审查,远赴西藏拉萨为毕业创作采风,半年时间内他画了众多幅藏人肖像和速写,最后整理出七幅,集成组画:《母与子》、《康巴汉子》、《进城》、《洗发女》、《朝圣》等六件尺幅不到一平米的小画,陈丹青将其与回京后继续创作的《牧羊人》一起,提交给了中央美院。而在陈丹青自己看来《西藏组画》是失败的,至少是未完成的,未必都能入选毕业展,他只是想尝试小尺寸、多幅、无情节、无主题的作法,与流行的巨型、单幅、情节性、主题性的“文革创作模式”拉开距离。而陈丹青完全没有想到,七幅画一拿出来,就被学院决定全部展出。

1980年10月,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班的毕业创作展上,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引发轰动,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时间刚好在罗中立的《父亲》轰动中国美术馆两个月之前。此后的1981年1月,《西藏组画》和陈丹青的两篇“创作谈”,分别发表于美术界最权威的两份杂志《美术》和《美术研究》,影响就此扩散到了全国,令当时的中国画坛摆脱了“苏式油画”的多年统治,拉开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序幕,而这些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西藏组画》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

当年时值27岁的陈丹青,已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在这组早期作品中,看得出而他对写实能力的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钦佩不已。除欧化色彩浓郁的技法外,陈丹青以《西藏组画》为题描绘藏民普通、简单的日常生活片段,较早地开始摆脱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的影响,转而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洋溢着朴素热烈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感染力,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因而《西藏组画》能够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

有这样的大名在前,《西藏组画》的市场买气自然高涨。2007年12月,陈丹青1980年作的《西藏组画·牧羊人》在北京匡时(微博)从700万元起拍,以高出估价5倍的3584万元成交,曾创出个人价格纪录,而该画2003年曾在中国嘉德(微博)以187万元成交,短短四年内涨幅近20倍,让人瞠目结舌。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进城之三》再次以2300万元成交。而因为《西藏组画》的光环所拉动,陈丹青的其他西藏题材写生,也接连在国内拍卖市场上连受追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陈丹青的绘画丨西藏往事

赞 (5)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