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许多人都会买一束康乃馨献给母亲,康乃馨又叫香石竹,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母亲花”。说到“母亲花”您或许有所不知,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一种母亲花,它名叫萱花。古画中以母亲为主题的画作并不多见,但萱花却相对多见,其含义就是象征母爱。
您也许没听说过萱花,但一定吃过黄花菜,它就是萱的一种。萱花的外形有点像百合,但花瓣更细,颜色更艳。

△《萱花蝴蝶图》(局部) 清 恽珠
与康乃馨相比,萱花作为“母亲花”的历史更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一些先秦古籍中,萱被称作“谖(音宣)草”,意思是“忘忧草”。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一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句诗很让人费解,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总结前人的说法称:“背,北堂也”,所以诗句的大致意思是:萱草种植在北堂。中国传统文化中,北堂常为主妇居所,后用来代指“母亲”。于是乎,萱与母亲就产生了联系。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这种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如唐代诗人孟郊在著名的《游子》一诗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后世有学者猜测,古时游子远行前,会在母亲堂前种植萱草,萱草一旦开花,就表示孩子在外一切平安。诸如此类的诗词在唐宋非常丰富,久而久之,萱花就被古人用来象征母亲了。
除了文学创作,古代画家也很善于在作品上用萱来表达母爱或者增加亲切感,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幅呈现萱花的古画。

△《松石萱花图》 明 陈淳
萱花是古人献给母亲的花朵,也可用于贺寿。古代画家将萱花与松石一同呈现,那么为女性祝寿的意图就十分明显了。明代画家陈淳所作《松石萱花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该画为纸本设色,纵153.2厘米,横67.5厘米。画面描绘的是松树、湖石和萱花,构图饱满,松树用笔苍劲,湖石皴染结合。画中萱花作为远景,为淡黄色花朵,一朵盛开,其他含苞,整株十分高大。画家勾写兼用,画法丰富多变,显示出精湛的笔墨功夫。松树一株、湖石一丛、萱花一茎,三者结合,浓淡相宜。松树挺立,枝虬针疏;萱花掩映,光华竞发;奇石墨色淡雅,风格疏爽,画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的表现技法令人印象深刻。

△《花篮图》(局部) 宋 李嵩
野生萱花往往是早上开放、晚上凋谢,寿命极短。宋人时常采摘萱花用作插花,但若想在短时间内画出萱花娇艳欲滴的姿态,就十分考验画家的功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画家李嵩的一幅《花篮图》,该图为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26.3厘米。这幅画为工笔写实风格,描绘的竹篮编织精巧,里面放满了各色鲜花,有秋葵、栀子、广玉兰、石榴、萱花等,其中萱花虽不在画面正中,但依然醒目。这两朵萱花一粉一黄,从花丛中探出,花冠高高扬起,仿佛仍在生长,说明是刚刚采摘的。小小的花篮折射出大自然的美丽、多样、蓬勃与朝气,让人观后感到十分亲切,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关注亦展现于绢上。《花篮图》画幅虽不大,但是描绘细腻具体,线条富有表现力,敷色艳丽雅致,构图稳定饱满,为宋代绘画杰作。

△《萱草游狗图》 宋 毛益
在南宋绘画上,整株萱草花常与大小狗同时出现,借以表现母狗对小狗的关爱,进而引申到人间至爱。南宋宫廷画师毛益有一幅传世之作《萱草游狗图》,现藏于日本大和文华馆。该画为绢本设色,纵横皆25厘米,作者以精细的笔法画出奇石、萱草和几只玩耍的狗。画中的远景为几株掩于奇石之后的萱草花,其花瓣内侧红白相间,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则含苞待放。画中前景为一组犬只,一只大狗扬尾张嘴,旁边的两只小狗嬉戏着;另一组里一只欲扑昆虫的小狗呈现出神态机敏的样子。画中动物的安排,既有迎让又有疏密,且各具情态,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腻的观察。
注:萱花,一种草本植物,传说可以使人忘忧,也就是现代的黄花菜。金针菜: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有萱草、黄花菜、红萱、黄花等种。因其花蕾黄色,形似金针,故名。花蕾蒸熟晒干即为金针菜,作蔬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萱花:古画上的母亲花
 名人字画网
名人字画网
 马和之《唐风图》欣赏
马和之《唐风图》欣赏 赵佶《瑞鹤图》欣赏
赵佶《瑞鹤图》欣赏 吴炳《出水芙蓉图》欣赏
吴炳《出水芙蓉图》欣赏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欣赏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欣赏 高克恭《春云晓霭图》欣赏
高克恭《春云晓霭图》欣赏 元代沈孟坚 《牡丹蝴蝶图》欣赏
元代沈孟坚 《牡丹蝴蝶图》欣赏 元代顾安《幽篁秀石图》欣赏
元代顾安《幽篁秀石图》欣赏 《释迦牟尼佛涅槃图》欣赏
《释迦牟尼佛涅槃图》欣赏 傅抱石长卷《丽人行》,铭心经典再现!
傅抱石长卷《丽人行》,铭心经典再现! 林风眠丈二钜制《五美图》,堪称镇馆之宝!
林风眠丈二钜制《五美图》,堪称镇馆之宝! 刘海粟《黄山清凉顶》,馆级巅峰巨制
刘海粟《黄山清凉顶》,馆级巅峰巨制 潘天寿指画《晴霞》, 四屏通景且首次面世!
潘天寿指画《晴霞》, 四屏通景且首次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