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1693~1765)是清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艺术成就集中体现于诗、书、画的深度融合与创新,世称“三绝”,其艺术风格与人格精神高度统一。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书画领域,渗透进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与文化精神之中。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郑板桥《九畹清芬册》,以飨藏家。33×23cm×6。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郑板桥《九畹清芬册》
△郑板桥《九畹清芬册》之一
△郑板桥《九畹清芬册》之二
△郑板桥《九畹清芬册》之三
△郑板桥《九畹清芬册》之四
△郑板桥《九畹清芬册》之五
△郑板桥《九畹清芬册》之六
题识:1. 九畹清芬。郑燮。钤印:二十年前旧板桥、克柔。2. 高交立阔处,坐追古人而从之。板桥。钤印:燮印。3.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板桥郑燮。钤印:郑、克柔。4. 万里关河异署寒,纷纷灌溉反摧残。不如归去匡庐阜,分付诸花莫出山。板桥郑。钤印:燮印。5. 买得兰花要整根,神全力足长儿孙。漫誇今岁花开好,还有来年花满盆。桥郑。钤印:二十年前旧板桥。6. 此是江南一种芳,十年移植在风霜。而今不用街上卖,还向山中学退藏。钤印:板桥、克柔。
鉴藏印:虚斋审定、莱臣、虚怀斋珍藏印(各六次)。
本册为民国收藏家庞元济、新加坡藏家沈怀祖旧藏。此册未注年份,但笔墨呈现出郑燮晚岁独有的风格。而钤印“二十年前旧板桥”则是另一左证,据考,关于这方印的起始时间,虽无绝对精确的文献记录,但根据郑板桥的生平、诗文及相关史料,可明确其创作并启用时间应在1748年前后,尤其是辞官归隐扬州后(1753年后)频繁使用。
庞元济 (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南浔人。早年好字画碑帖,常临摹乾隆、嘉庆时名人字画,后从事字画买卖。“虚斋审定”是中国近现代顶级书画收藏家兼实业家庞元济的核心鉴定印章之一。庞元济被誉为“民国收藏半壁江山”和“近现代书画收藏界泰斗”,其斋号名为“虚斋”。
虚怀斋主人沈怀祖,新加坡书画收藏家。祖籍福建莆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专注收藏中国近现代书画,尤以陆俨少作品为核心,被誉为“海外陆俨少书画第一大藏家”。藏品亦包括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等名家之作,形成跨越明清至近现代的完整收藏脉络。沈怀祖的虚怀斋体系以陆俨少专题为锚点,辐射明清至近现代名家,通过学术梳理与市场运作,成为海外中国书画收藏的标杆。
注:虚怀斋主人沈怀祖亦可能是清末民初一文人。1936版《南浔镇志稿》中提及:“沈怀祖,字念劬,室虚怀斋,工兰竹” 。上海图书馆藏《庞元济日记》手稿1923年四月条载:“初九,沈念劬携虚怀斋藏《石涛浅绛山水》来示,与余虚斋所藏册页可称双璧,议合作刊印未果。”证实二人有书画鉴藏交往,沈怀祖字“念劬”与此前《南浔镇志稿》记载吻合。
扬州画派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革新艺术流派,以扬州八怪为核心代表,其艺术风格突破传统束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板桥老人等,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一岁至六十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事。工善诗、词、曲及书札散文,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书法以隶篆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其“乱石铺街”体。尤其擅长水墨写意,兰、竹、石为核心题材。所作几乎每画必题,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此为郑板桥晚年力作,画法继承徐渭、石涛,八大的水墨大写意传统,清雅绝俗。笔下兰蕙寥寥数笔,却独具精神,有数里之香。悬崖峭壁的石缝间、瘦石旁及盆中,有一丛丛分散的山野之兰,呈现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以浓墨草书之中竖笔法,画出长短的兰叶之阳面,以淡墨书法之技画出兰叶之阴面,形成了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的兰叶,在加如蝴蝶纷飞的花朵,这正是郑燮所画的春夏之兰在舞动倩影,能使人感受到兰之春夏之气,而能闻到兰花之幽香。图中瘦石以中锋勾勒轮廓,笔致瘦硬秀拔。板桥精画能诗,更擅长书法,揉合古今,自创“六分半书”。图上题跋结字险绝,诸体参合,错落有致。书画相融,凭添雅气耳。
九畹典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象征君子高洁品格。板桥借兰明志,抒发孤傲清高的文人情怀。郑板桥此《九畹清芬册》写兰花六页,或数枝、或一丛,或花或叶,倾斜倚倒,布置极简约,而构思极精巧。每幁无不显示出郑燮那书法如画法,画法如书法的独特面貌。构图章法简洁多变,用笔洒利纵逸,风格劲健。诗、书、画、印,相互生发,意趣隽永。幅幅无累赘之笔,处处能巧拙互用,着墨不多而神气自足,逸笔草草而多见巧思,此文人写意之妙谛也,识者宜细味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庞元济旧藏——郑板桥《九畹清芬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