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 (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人。幼有俊才,博学多识,弘治十一年中乡试第一。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沈周、文徵明、祝允明交,书画、诗文声明甚盛,为明四家之一。善山水,兼工花鸟人物。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十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唐寅极品佳构清宫旧藏《溪山逸趣图》手卷,以飨藏家。28×400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唐寅《溪山逸趣图》卷
△唐寅《溪山逸趣图》局部-1
△唐寅《溪山逸趣图》局部-2
△唐寅《溪山逸趣图》局部-3
△唐寅《溪山逸趣图》局部-4
△唐寅《溪山逸趣图》局部-5
△唐寅《溪山逸趣图》局部-6
△唐寅《溪山逸趣图》局部-7
△唐寅《溪山逸趣图》局部-8
题签:唐寅山水图卷。
引首:唐六如遗墨。西庐王时敏。钤印:王时敏印。
题识:吴郡唐寅。钤印:唐伯虎。
鉴藏印:乾隆预览之宝、乾隆鉴赏。
注:王时敏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时敏》28印,52页)。唐伯虎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唐伯虎》32印,837页)。乾隆预览之宝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弘历》147印,247页);乾隆鉴赏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弘历》93印,244页)。
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2024年1月第15次印刷。
题跋:
1.溪山有逸趣,苍崖凌紫烟远峰落天半,中有飞来泉。苍茫楼观出林杪,丘园四顾居人少。夕阳往往见渔樵,古树阴阴乱啼鸟。望中峰高云锦张,如此溪山犹故乡。嘉靖丙寅初夏于停云馆。后学文彭识。钤印:文壽承氏。
2.九嶷如黛暮云间,帝子何年去不还。唯有秋猿听不尽,潇潇寒雨万重山。流水人家洞里幽,清猿古木思悠悠。时在辛酉嘉平月。王国维跋。钤印:王国维。
注:文壽承氏(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彭》40印,162页)。
说明:
王时敏 (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懦斋、西田主人、西田遗老、归村老农、稻香庵、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 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少卿,人称“王奉常”。工诗文、善书画。与董其昌、陈继儒友善。与王鉴、王翬、王原祁而称“四王”,加吴歴、恽寿平称“清六家”,为正统山水画家领袖人物。
文彭 (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苏州府长洲人。文徵明长子。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风格工稳透逸,格调高雅,富有盛誉,与何震并称『文何』,对后世影响甚大,为明清文人篆刻之开山鼻祖。
王国维 (1877~1927)字静安(庵),初名国桢,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术大师,甲骨四堂之一。曾留学日本东京,回国后任江苏师范学堂教习。后至北京,治宋词元曲,从事甲骨文及考古研究,1924年受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1927年自沉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明代中叶,占据画坛主流地位的浙派院画系统,逐渐被以经济发达地区苏州为代表的吴门画家所取代。画风丕变,时代主之,这一时期便出现了以大宗师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以师法元人为主,造就了其后明清山水画的繁荣。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以沈周开宗立派,开创吴门画派之精神面貌,而能够吸收消化院画与元人风格、成就最大的,却是唐寅。唐伯虎遗墨一直为世所重,然民间流传极少,此卷经明人文彭、清人王时敏及民国学者王国维题跋,加之为清宫旧藏,识者当珍爱之。
唐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天纵之才,尽管享年五十四个春秋,但被称为三绝的书诗画却给人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财产。他出身于苏州的商贾之家,自幼天资聪慧、个性豪放,少有才名,博雅多识,二十九岁即高中南京解元,次年因一桩扑朔迷离的科场舞弊案牵连逮捕入狱,后被罢官为吏,这场变故令其由一位热衷仕途的科举精英转变为放浪形骸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科场案后数年,唐寅绝意功名,游历天下,回到苏州后,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筑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
六如居士唐伯虎的绘画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等无所不工,无所不善。唐寅山水早年学周臣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又拜沈周为师,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有胜蓝之誉。唐寅成就最大的为山水画,加之他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画中具有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重山复岭,楼阁溪桥,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书法学李北海和赵孟頫,书风遒媚。
此《溪山逸趣图》手卷便代表了其最为典型绘画风格与艺术特色。画中山峦形状较为转折多姿,皴法富有变化,披麻、乱柴、斧劈相结合,皴擦并用,墨色淋漓,又富有浓淡变化,溪流、山道、林木、屋宇等的布置更为巧妙,运笔较为圆转细秀。在雄劲中透出疏秀之感,富有文人画的清雅和内藴。另外,画中可以明显看出画家对于李唐遗风的继承与发展。李唐的山水画法主要用于表现北方的崇山峻岭,比较刚硬,在大山幽壑的创作之中,与文人画以披麻皴表现江南低矮丘陵的柔和画法相比,更能凸显唐寅强烈个性的精神。可以在本作中看到方圆并济的山石结构,加上斧劈皴的方形笔触,整个画面显得险峻深远、气魄雄伟、跌宕起伏。画中很少点苔,甚至根本不着苔点,除了他运用线和面的高超技艺外,恐怕更是由于他内心深处向往着一个洁净幽邃的世界。画中近景处山石坡岸以及树木均以细劲而茂密的笔法写出,本作以工细严谨的院体绘画方式为主,以逸笔草草的文人画为辅,应该为唐寅三十岁到四十岁时院体画风格的精心之作。
唐寅虽取法李唐画派,其艺术理念实则聚焦于山水结构的经营之妙,而非拘泥于整体笔墨技法。核心成因在于其经年累月沉浸于自然气象的陶铸——遍历群山百岳以体悟造化之奇,感受大壑长川的雄浑气韵,遂使胸壑间积淀千岩万壑之象。此等积累正如苏子瞻胸有成竹之理,于挥毫之际自能信手拈来,意象泉涌。其作画时依势布景,匠心独运地缀饰亭台楼阁于山水脉络之间,更辅以四时更迭之变、晦明风雨之异,使画面经营臻于意到笔随之境,气象万千。
明中叶江南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南京、苏州一带山明水秀,大量的官员富豪及文人艺士构筑园林别业成为一时风尚,其中有些学养较高的园主便邀请著名书画家以画笔来描述园林的景致及主人的理想生活状态,颇有『立此存照、以遗后世』的意味。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与山水画、文人审美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山水』文化。科举失意文人更通过园林寄托山水之志。卷中亭台、楼阁、水榭、书斋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体现《林泉高致》中『山水有可行可望,有可游可居』的审美追求。这些,从此卷可见一斑。此为传统山水画与园林艺术交融的巅峰之作。
在引领吴门画风的明四大家中,唐寅以其坎坷传奇的一生,才华绝世而名满天下。唐伯虎对南北画派、南宋院体及宋元文人山水画诸大家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的风格。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墨色淋漓。画风用笔绵密细劲,苍润秀逸。画中以特有的『北骨南韵』笔法,将斧劈皴的刚劲与披麻皴的柔润熔铸一体。整图全然体现了唐寅在山水画创作上吸收宋元诸家、融合吴门风格的成熟语言,是为巅峰之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清宫御藏——唐寅《溪山逸趣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