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城 (1720~1772),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谥文敏。书法苏轼,初从陈书学画写意折枝花果。擅山水。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钱维城是乾隆朝集文人、官僚、艺术家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其作品兼具宫廷富贵气与文人雅趣,在清代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十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钱维城佳构《松壑仙踪图》,以飨藏家。105×61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钱维城《松壑仙踪图》
△钱维城《松壑仙踪图》局部-1
△钱维城《松壑仙踪图》局部-2
△钱维城《松壑仙踪图》局部-3
△钱维城《松壑仙踪图》局部-4
△钱维城《松壑仙踪图》局部-5
△钱维城《松壑仙踪图》局部-6
△钱维城《松壑仙踪图》局部-7
题识:山间景物四时同,松柏森森紫翠中。案上书编闲白日,帘前花影动春风。 小桥静看行人过,野寺遥从曲径通。辟谷他年如有分,肩舆还拟觅仙踪。乾隆丁亥初夏,茶山钱维城竝(同并)题。
钤印:钱维城印(白文)。
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石渠宝鉴、御书房鉴藏宝、张伯驹珍藏印。
注:①钱维城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钱维城》21印,1498页)。②弘历第1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弘历》146印,247页;第2印参见同书112印,245页;第3印参见同书150印,247页;第4印参见同书107印,245页;第5印参见同书93印,244页;第6印参见同书169印,251页;第7印参见同书93印,244页;第8印参见同书154印,247页。③《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2024年1月第15次印刷。
说明:张伯驹 (1898~1982),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戏曲艺术研究家和爱国人士。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作为顶级鉴藏家,张伯驹经手的古代书画早已成为博物馆级珍品。
自幼喜画,初从族祖母陈书学画,作写意折枝花果。后转学山水,经董邦达指授,遂变画法,以干笔勾勒,重视烘染,于是笔墨浑然一体。又能作界画,名盛于世。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胡敬《国朝院画录》
钱维城,字宗盘,一字幼安,号茶山,级庵,晚号稼轩。书学苏轼,遒丽秀媚。初画花鸟,后转画山水,笔秀色妍,清雅端庄。远师元四家,近学清初四家,直接得自于董邦达的传授和指点。钱维城《松壑仙踪图》创作于一七六七年,即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农历丁亥年。本作乾隆五玺全,有殿座章,又是张伯驹旧藏。表明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作为乾隆朝最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钱维城深得乾隆帝信任,常奉诏作画,作品多被收录于《石渠宝笈》,成为清宫艺术收藏的标杆。钱维城以宋代院体画为根基,融合文人笔墨,形成“工致中见雅逸”的风格,代表了清代宫廷绘画的审美高度。在清代四王摹古风气盛行之际,钱维城独以青绿山水立足,复兴唐宋金碧山水传统,并赋予其清雅秀润的时代特色。
词臣画家钱维城上承仇英、蓝瑛等明代青绿名家,下启晚清宫廷绘画,是清代为数不多以青绿山水留名画史的大家。其作品既符合宫廷富丽堂皇的审美需求,又蕴含文人画的笔墨意趣,在两者间找到平衡,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将工笔重彩与写意笔法结合,设色明丽而不俗艳,展现了色墨相融的独特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画坛独树一帜。
清代词臣画家主要指兼具官员身份与绘画造诣的宫廷艺术家,其代表人物有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雍正时期礼部侍郎邹一桂;乾隆时期礼部尚书董邦达、张若霭、钱维城等人。多为科举出身的文官,绘画创作兼具文人意趣与宫廷审美。常参与皇家书画鉴定、编纂,部分为皇帝代笔。作品普遍强调笔墨书卷气,与职业宫廷画师的写实风格形成对比且风格迥异,作品更强调“庙堂气象”与笔墨书卷气的结合。
状元画家钱维城,其山水画艺术风格独具匠心,融合了宫廷与文人的双重精神。钱维城入仕后,有幸拜师于娄东派的杰出代表董邦达,得以深入研习清初四王的精湛构图与独到皴法。钱维城逐渐形成了自己“山势逶迤,烟霭飘浮”的独特意境,展现了其在宫廷艺术中的深厚造诣与转型之路。钱维城擅长运用中锋细笔来精心勾勒山石的棱角,通过淡墨的皴染来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他在色彩运用上勇于创新,如青绿与赭石相结合,色彩的搭配烘托出一种富丽堂皇的宫廷气息。钱维城的画作在构图上别具匠心,展现了一种“井然有序而丘壑幽深”的意境。钱维城在宫廷艺术的创作中,巧妙地融入了文人的精神内涵。他深受王维“虚实相生”的禅画理念影响,成功营造了一种物我两忘、澄明宁静的艺术境界。
本作题识中的七言律诗展现了山间四季长存的自然景致与文人隐逸情怀:松柏苍翠终年常绿,白日观书伴春风花影,静观小桥行人,遥望曲径通寺,尾联更借辟谷觅仙抒发出世之志。诗中主题意境与画中内容高度契合。这是钱维城独创的一种“实景诗画”的创作模式,他通过精细的笔触,将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元素。凡此种种,亦可将此作命名为《松壑高隐图》,与王蒙《夏山高隐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钱维城的文臣及画家双重身份使其成为乾隆文化治理的重要助手,既参与政事,又通过艺术创作满足皇帝的审美需求,是清代词臣画家的典型代表。《松壑仙踪图》代表了钱维城画风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既模仿王原祁、董邦达的山水画风格,又自出新意。采用兼工带写的笔法,层峦叠嶂,气势恢宏,缜密的构图,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的画面布置,展现出一种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皇家的磅礴气度。
本作以赭石打底勾勒山骨脉络,再以石青分层晕染,形成叶脉般细密交织的笔触。细观画作,构图饱满而繁复,长松大岭,山体蜿蜒,瀑布飞泻。画中苍松耸立,屋舍苑圃掩映于松荫林木之间。一红衣老者倚栏眺望,两位策杖而行老者正拾级而上,园圃内两只仙鹤,房舍隐现,山溪流淌,横卧溪上的小桥连接左右两处平地。画面呈现出一派静谧清幽的意境。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高耸的山峰呈现出阴阳向背,群峰层层推向远方,颇有些空间意识。远处千峰挺立,轻云薄雾环绕,山间飞瀑高悬,沿山脉形成水流蜿蜒而下,汇集于山脚,幽芳自开自落,山林间静谧无声,营造出了清幽闲远的意境,借诗意画意传达出了其对恬淡闲适的无限向往,这与钱维城身上的词臣气质不可分割。
钱文敏公此作以缜密笔法结合青绿、赭石相间的设色,既保留“元四家”空灵意境,又通过富丽色调与构图强化宫廷富贵气息,完美展现典型的皇家审美。以细笔勾勒建筑结构,结合烟霭流泉的写意笔法,通过草亭、竹桥等元素,将文人雅趣与宫廷精工完美结合。堪为清代词臣画家宫廷绘画的巅峰重构——这或许才是“正统”与“翘楚”称号的终极注脚。
钱维城的真正突破,在于将宫廷艺术的仪式感、文人画的哲思性与欧洲科学的观察法熔铸为青绿山水的新经典。其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的结合——严谨的构图与随性的笔触、鲜艳的矿物色与含蓄的留白,恰恰构成了18世纪中国绘画最迷人的张力。正如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所言:”在钱维城的画作里,我们看到康乾盛世如何用最奢侈的色彩,讲述最克制的诗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宫廷正统 青绿翘楚——钱维城《松壑仙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