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迎秋 诗画合一——石涛《千山红树图》

石涛 (1641~1707),本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后裔。五岁出家,法号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为清初四僧之一。工山水、花卉,兼工人物,用笔高古。精释、道、儒三教,著《画语录》。下面从庋藏多年其百余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石涛《千山红树图》,以飨藏家。设色纸本。114×38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石涛《千山红树图》

△石涛《千山红树图》局部-1

△石涛《千山红树图》局部-2

△石涛《千山红树图》局部-3

△石涛《千山红树图》局部-4

款识: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避暑知无计,鱼鱛雪染陈。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似有云来岫,呼之澹远亲。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寄与前溪士,当寻作比邻。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记得我旋路,开轩接渭滨。时丁卯长夏,石涛济山僧,客三槐堂。

钤印:石涛(白)、清湘濟(朱)。

清刘恕鉴藏印:華步劉氏家藏。

注:石涛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石濤》48印,209页);清湘濟参见同书28印,209页。華步劉氏家藏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劉鉴》42印,1436页)。

说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2024年1月第15次印刷。

△本画钤印与出版印对比

刘恕 (1759~1816),一名惺常,一作惺棠,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吴县(今苏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举人,官至广西右江道。家世殷实,善鉴赏书、画。刘恕曾于吴城花步里建园,于嘉庆三年落成,名曰“寒碧庄”,亦称“刘园”,同治光绪年间盛宣怀父子更名“留园”,此名沿用至今。作为收藏家和鉴赏家,刘恕在当时盛行收藏之风的吴门尚占一席之地,其所鉴藏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曾拍出近二亿天价。

作为清初画坛闻名的四僧之一、文人画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石涛以独创性的艺术探索至今仍持续产生深远影响。石涛在明亡后出家为僧,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但未能如愿,因此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度过了一生。‌

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千山红树图》创作于一六八七年,即清康熙二十六年。时年清湘老人四十六岁。描写的是大条子山秋天满山红叶的景象。画中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石涛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曾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内心充满矛盾。他将这种矛盾发泄到画作之中,使作品充满了动感与张力。‌

题画诗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的融合,传递了以下寓意。“千山红到树”以浓烈的色彩描绘秋山红叶满树的景象,展现自然界的绚烂与生命力;“一水碧依人”则通过碧水与人的亲近感,营造出山水相依的和谐意境。这两句既是对实景的写生,也隐含画家对自然之美的礼赞。避暑知无计表面写夏日酷暑难耐,实则暗喻世俗纷扰的无奈;鱼鱛雪染陈以鱼鳞如雪染的意象,隐喻时光流逝与世事变迁。石涛通过“避暑”与“雪染”的对比,表达对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向往。

似有云来岫,呼之澹远亲:云雾缭绕的山峦被赋予拟人化亲近感,强化“天人合一”的意境。寄与前溪士,当寻作比邻:直接呼吁隐士与山水为邻,表达对超脱尘俗的向往。记得我旋路,开轩接渭滨: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追寻精神家园的意境。苦瓜和尚通过款识与变体诗的互文,将《千山红树图》从单纯的风景描绘升华为‌自然、禅意、人文的三重奏‌。其核心思想在于:‌以自然为镜‌,通过山水抒发个人性灵;‌以禅意破执‌,在避世与入世间寻求平衡;以文化为根‌,将隐逸传统融入笔墨,实现“画者从于心”的艺术理想。

石涛一生睥睨陈法,法古而不泥古,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更向现代绘画突进了一步。‌他的主张和实践使画家重又面向生活,师法自然,为开创新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千山红树图》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石涛在山水画创作方面的深厚造诣和革新精神。石涛以“丹枫迎秋”的绚烂,点燃了观者的视觉;再以“诗画合一”的意境,引导观者步入他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秋景,更是一位艺术大师在笔墨与诗行之间,与整个宇宙进行的炽热对话——它既有撼人心魄的自然之美,也蕴含着发人深省的艺术与生命哲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丹枫迎秋 诗画合一——石涛《千山红树图》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