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洞庭红》,有时代特色及现实意义

纵观陆俨少(1909~1993)一生游历,以六十年代为胜,尤其1963年,在洞庭、雁荡山一带进行大量写生,创作了一批新题材的山水画,此类新题材山水作品除了体现陆俨少个人的艺术风格特色外,还有着特定时代的背景含义。下面从本人藏品中精选呈献陆俨少1963年作品《洞庭红》。非专业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陆俨少作品《洞庭红》

△陆俨少作品《洞庭红》局部-1

△陆俨少作品《洞庭红》局部-2

△陆俨少作品《洞庭红》局部-3

【题识】洞庭红。洞庭东后山白纱岭下繘望皆桔林也,其名最著者曰:洞庭红,经霜先熟,色如漏丹。自公社成立,产量年增,集体经营家给户足予来非收获之期,顾自入春以来晴雨时节,今桔蕊已吐,香滋林表,早卜丰年之兆,故而写朱橘丰时之图,维悬揣其象,乡之人盛以为然之。癸卯四月并记于洞庭公社和平第二大队白沙邨中,陆俨少。【钤印】宛若、陆俨少

在黄宾虹之后,陆俨少与李可染并称为「南陆北李」。然而,相对于李可染,陆俨少是更接近传统文人画的画家。他的画,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都具备相当高的审美价值。陆俨少早期作品呈缜密娟秀的风格,较多的留有古人的笔意,仍有唐寅、王蒙遗风。中期作品犷放简约,虽融合南北二宗画风,却个性鲜明,独具自家面貌。晚期作品大致完成了「缜密娟秀」到「浑厚老辣」的转变,书写意味与动感更强,「留白法」也逐渐成熟。

20世纪60年代是陆俨少的艺术成熟期,这一时期他在继续钻研传统的同时,亦开拓新题材,探求新风格。50年代始,陆续创作了一些新国画和新年画,如1952年的《代耕小组》、1963年的《人勤春早》、1964年的《金罗店》。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当时是很流行的,因为那是一个把旧世界打碎,请工人、农民、英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以英雄形象教化广大民众的年代,艺术品的宣传性和政治性是特定环境的要求。在这种时代制约,抑或时代感染之下,陆俨少创作了一批描绘城乡新生活、新景象的作品。

此幅《洞庭红》,以深秋江南太湖地区收获著名的洞庭红甘桔的情境为对象而创作的绘画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印痕。描写劳动中的人民,一片笑语欢声,摘果、抬果、运果一系列的劳动通力协作,硕果累累的金秋美景跃然纸上,欢快之情溢于言表。霜风染红了洞庭的枫叶,吹熟了山下的桔林。艺术家也不甘示弱,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美景,红色题材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整幅工写结合,构思巧妙,以生动的场景表现出了时代的面貌,是一幅映射着时代特色的新国画。

画中近景红叶层林尽染,中景船桅热闹繁忙,远景烟波浩渺,山上的果树结满了果实,预示着新中国的希望。画家采用层层积染的方法,色彩饱和明快。景物安排错落有致,画面清新爽利。用小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洞庭湖畔的丰收景象。另外,画家选取不完整的树木作为主体,显然是为了拉深观者的思想空间,也使得画面不过于空泛。粗枝茂叶之间,隐现出农村的新景象。用墨浑厚酣畅,设色艳丽,冷暖对比协调,不落俗。是一件陆老难得的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现实生活的佳作。

画中洞庭红挂满枝头,呈现出浓郁的深秋景象。作者非常注意笔墨的运用和线条力度的发挥,桔树的枝干、山石以及桅杆、人物衣纹线的处理,都颇为精工严谨,很见笔力之美。太湖岸边的山石、水纹、坡岸以及浮萍、杂草等,则多以写意笔法为之,不求工细,给人以生拙烂漫之妙,尤其远景云水及湖坡,更是大笔挥洒,极有大写意的意绪,深伟壮阔,莽莽苍苍。

将工细笔法、小写意笔法完整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将日常生活情境与富有诗意的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呈现出深幽清远的意趣,确见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这件作品,可见作者中年绘画潇洒灵秀、隽永细密的风神。不久之后,他的这一风格便开始变化,开始向雄健豪迈的后期画风过渡了。

陆俨少的这幅《洞庭红》既独立于水墨山水之外,又有异于工笔山水,他的这种创作水准已经大大超乎山水画家的涵养,是精神的画作,也是时代的画作。它是受特定时代氛围的制约、感染的,以描绘城乡新生活、国家新景象为主题。画家以景色、颜色来隐喻「祖国山河一片红」,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一样,陆俨少此幅亦是红色题材作品,极具时代特色,用以颂美祖国山河新貌。文图之间,令观画者如身临其境,当愈加珍爱藏之。

自2018年始,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1年,我国即将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回首往昔,20世纪诸多艺术大师,留下来众多丰收题材艺术创作,站在当下,回首品读这些艺术巨制,不仅充盈着那个时代的热情及艺术特色,还蕴含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陆俨少《洞庭红》,有时代特色及现实意义

赞 (15)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