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名作《九方皋》,重磅经典再现!

众所周知,九方皋相马是徐悲鸿最喜爱的人物画题材。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于世,而《九方皋》题材将骏马题材融于春秋典故中,是他表现特定历史情境,以史鉴今,又具叙事意义的代表作之一。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甄选谨献徐悲鸿1943年经典名作《九方皋》,以飨藏家。145×360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徐悲鸿名作《九方皋》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1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2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3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4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5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6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7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8

【题识】便能飞去也徒劳,其力还称其德高。暂止离娄非分想,平生爱写九方皋。卅二年初秋。钤印: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九州无事乐耕耘》、《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于1943年完成的这幅国画取材于《列子》,讲的是春秋时的九方皋善于相马的故事。秦穆公欲求良马,相马名手伯乐推荐了九方皋。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说求得了一匹骏马,是黄色的牝马,取回的却是黑色的牡马。秦穆公大为不满,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毛色、性别都不能分辨,怎能识出马的优劣?伯乐却不以为然,他说九方皋观察马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不所见。”牵来一看,果然是天下唯一的好马。后来九方皋相马寓指在对待人、事、物的时候,要抓住其本质特征,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据徐悲鸿之子徐伯阳记载,自一九二八年起,徐悲鸿先后十九次创作《九方皋》,因此则典故,应了徐悲鸿「人须无傲气,但必具傲骨」的精神。本幅作于一九四三年初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许多学校陆续迁移至此。战火的弥漫与生活的清苦消耗着他,但在艺术上却是徐悲鸿的一个创作高峰。无论是出于艺术语言的拓展,抑或为了释放内心的情感,徐悲鸿在他人生中那段最艰苦的岁月,创作了诸多辉煌巨作。1943年3月19日,为筹集建院资金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办画展,义卖酬款。该年秋天,徐悲鸿画展在成都少城公园展出,取得轰动效应。作此《九方皋》未尝不是渴望天降良将、拯救苍生之寄怀。

此幅作品与徐悲鸿纪念馆藏品1931年创作的《九方皋》如出一稿,描绘了九方皋相马的场景,画面中,左边的壮士与马都有着发达的肌肉,强壮有力,右边的九方皋和侍者表现的胸有成竹又不动声色,细节的处理体现出作者的不凡的写实技巧与超强的表现力,这幅画可以说是研究徐悲鸿的思想与艺术的珍贵资料。

△《九方皋》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不带缰绳、热爱自由且洒脱不羁的马,而那匹黑缎似的骏马很是特别,它温驯乖巧地被红缰所牵制。对此,徐悲鸿解释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低头、赤膊的壮士与黑色骏马充满力量,一旁须发俱白的九方皋与马之间的眼神交汇,更是细致入微,一种一眼万年的相见恨晚之感跃然纸上,可谓神来之笔。画面中九方皋单手叉腰,昂首挺胸,目光如炬,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黑色骏马前蹄抬起,马尾飞扬,马口微张似乎在嘶鸣,转头望向九方皋兴奋不已,如遇伯乐。

画面上相马专家九方皋一眼便相中了那匹黑色骏马,他看到壮士牵来的黑色骏马时眼前一亮,内心喜不自胜、求贤若渴,却又不动声色,徐悲鸿把一个充满智慧而胸有成竹的专家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而那位于画面中央的黑色骏马双目炯炯有神,激动撒欢,形神兼备,那种千里马终于等来伯乐的欣喜呼之欲出,成为整个画面的画龙点睛之笔。画面右边、九方皋身后的小丑也刻画的很细致,他根本不识马,却佯装懂马,故作姿态,从反面烘托出了九方皋和千里马的真实、不做作。

这幅画构图饱满宏大,稳定细腻,虚实结合,收放自如,主次分明,人与马相得益彰。造型生动形象,尤其是九方皋与骏马眼睛的神情特写,尤为传神,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作者用笔娴熟巧妙,匠心独运,色彩浓而不滞,配色和谐,画风豪放,且略带粗犷,又不乏细腻。可见作者大胆借鉴了西方写实绘画技巧,同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骨法绘画,中西结合,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设色古朴典雅,意境高深,有“思接千载”的艺术感。

《九方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淳朴、聪慧的劳动者形象,作者妙笔生花,将九方皋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画中人物和马匹的构图精巧、相得益彰,笔墨上也表现出了徐悲鸿超凡脱俗的绘画技巧,其中对九方皋的眼神、姿态等方面用笔特点突出,而在骏马的神态、颜色等方面用色更为鲜明,一收一放,独具匠心,特别是在九方皋以及骏马的眼睛上,刻画的细致传神,很是难得。

《九方皋》创作于祖国危难之际,日本军阀极其嚣张地践踏着中国大好河山,当时的景况,我国急需各种救国民于水火的人才,于是作者借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作为题材来警醒世人重视人才。作者用意是借九方皋相马的作品讽刺当权者不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在当时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现实意义。徐悲鸿本人曾鄙夷地指着九方皋身后的小丑说:“这个人其实不懂马的好坏,却摆出那种架势,着实可笑。”用他来衬托九方皋的睿智冷静,是作者创作的高明之处。足见徐悲鸿构思之精妙。

徐悲鸿创作《九方皋》其实是借画抒发当时内心的郁闷,强烈的希望国家重视人才、招纳人才。《九方皋》也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件国画代表作。徐悲鸿他在《历史画之困难》一文中就表示:“拙作较成功者,至今尚以《九方皋》为第一。”正向题识中所题:平生爱写九方皋,徐悲鸿一生中作过多幅。本幅1943年作《九方皋》,目前可知,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最后一次创作此题材且为丈二扛鼎巨制,是对此题材最精准、最贴切、最完美的诠释与注解今有幸首度释出此题材唯一一幅市场可见的中国美术史上之重磅经典巨作,识者当之!

另外,画面中,九方皋站在马群中,气宇轩昂,睿智笃定,有一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度。在后人看来,徐悲鸿不就是九方皋的化身吗?有人评价说:无论是此前还是此后,再也找不出一个中国画家像徐悲鸿一样如此热心于当伯乐,他培养提携过的人数之多,在中国美术史上罕有其匹。说徐悲鸿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好的伯乐,决不是夸张,而是名副其实。

被徐悲鸿提携的晚辈有傅抱石、黄胄、蒋兆和、吴作人、宗其香、刘勃舒、孙多慈、刘艺斯、吕霞光、吕斯百、李可染等。除了提携晚辈,他还起用了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古元、潘玉良等最开始处在教学体制外的艺术家,充实到师资队伍。这些人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其中不乏我国近现代很多大师,他们各呈面貌,甚而开宗立派,都是在徐悲鸿的引荐下不断为人所知。这亦是徐悲鸿对中国美术的一大贡献。

徐悲鸿画《九方皋》,其深意还在于提倡发现人才要注重精神,而不为外在的东西所左右,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这才是大艺术家的胸怀和眼光,才可以称之为宗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徐悲鸿名作《九方皋》,重磅经典再现!

赞 (83)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