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 (1910~2001),广东肇庆人,岭南画派代表。其山水画作品融汇中西技法,以焦墨斧劈皴塑山水筋骨,矿物色与水墨交融创新色墨语言,苍松飞瀑喻民族精神,化传统文人画为雄浑山河史诗,奠定上世纪中国画现代转型典范。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黎雄才经典珍品代表作《苍松飞瀑图》,以飨藏家。68×136cm。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黎雄才《苍松飞瀑图》
△黎雄才《苍松飞瀑图》局部-1
△黎雄才《苍松飞瀑图》局部-2
△黎雄才《苍松飞瀑图》局部-3
△黎雄才《苍松飞瀑图》局部-4
△黎雄才《苍松飞瀑图》局部-5
△黎雄才《苍松飞瀑图》局部-6
△黎雄才《苍松飞瀑图》局部-7
题识:苍松飞瀑图,一九八一年之冬时于广州。雄才画。
钤印:雄才、岭南人。
黎雄才,广东肇庆人。师从高剑父,工山水,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黎雄才的山水画笔墨雄健、老辣而又洒脱,建立起一套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黎雄才的艺术可概括为以下三点。南北技法融合:以岭南画派写实为基,融入北派山水的雄浑笔法,焦墨勾勒与斧劈皴塑造山石松柏的筋骨,兼具传统水墨的苍润与西画光影的立体感。色墨共生革新:突破传统水墨单一色调,以石青、赭石等矿物色渐变晕染,赋予山水自然生机,开创“色墨交融”的岭南新风。时代精神赋形:通过顶天立地的苍松、奔涌飞瀑等意象,将文人画意境转化为壮阔的山河颂歌,呼应20世纪中国画的现实关怀与民族象征。
该作品创作于一九八一年,正值中国画“85思潮”的黄金十年。思想解放成为主流,文艺界迎来了彻底的释放,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潮。黎雄才通过实地写生(如黄山、庐山采风)提炼自然物象的典型特征,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转化为时代性的山河颂歌,契合新中国文艺“为山河立传”的号召。画中苍松以“顶天立地”的姿态象征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根系盘结山石暗喻文化根基的深厚。画中飞瀑通过“飞流直下”的动势表现时代变革的磅礴力量,水雾氤氲则隐喻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共生。
此《苍松飞瀑图》为全景式的巨幅构图,焦点散点互用,回旋开阖。挺拔繁密的松树、巍峨蜿蜒的山峰,苍茫氤氲的云海,从山巅倾泻奔腾而下的瀑布,气势雄伟开阔,境界深远瑰丽。画中的笔墨甚具功力——“以墨为主”的强劲老辣笔法又有着浓淡深浅的丰富变化,浓重的墨色与清新的青绿设色和谐地揉合在一起,其纯熟自如的“挥写”意态,融冶内炼的力度,无不显示出画家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苍松飞瀑图》艺术特色与技法分析:
1. 岭南画派的写实与写意融合。作为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黎雄才在《苍松飞瀑图》中体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画面中苍松的虬劲枝干以焦墨勾勒,结合斧劈皴与点苔法强化质感,飞瀑则通过淡墨晕染与留白技法展现动态,既具传统山水意韵,又融入西画光影观察的写实性。
2. 空间布局与节奏把控。在构图上主要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远”透视体系,前景苍松撑起画面张力、顶天立地形成高远之势,中景飞瀑引导视觉纵深,远景山峦虚化处理,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节奏对比。松树与瀑布的刚柔呼应,暗含“静中寓动”的哲学意趣。
3. 色彩语言的突破。黎雄才突破传统水墨的单一色调,在松针处施以石青与赭石的渐变晕染,瀑布水雾中融入花青的冷色调,既保留水墨的苍润感,又赋予画面自然生机,体现岭南画派“色墨交融”的革新精神。
《苍松飞瀑图》集中体现了黎雄才“黎家山水”的典型风格——以速写线条塑形、积墨法造境、色墨并重传情,成为研究岭南画派从高剑父到关山月谱系发展的重要案例。画面中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岭南湿润气息的结合,反映了画家对“南北宗”笔墨语言的整合尝试,为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实践范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人字画网 » 精绝之作——黎雄才《苍松飞瀑图》